叩齿养生你听说过吗?相信很多人看见这个“叩齿”也会一愣,“叩齿”不就是敲牙齿吗?这也能养生?
其实正确的叩齿可以帮助我们补肾健脾,有很多的好处。今天,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叩齿这门少见的养生技巧!
一是“齿者,肾之标”(《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由肾中精气所充养,肾中精气充沛,则牙齿坚固而不易脱落;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易于松动,甚至早期脱落。牙齿健否是肾健否的标志之一,叩齿能健齿、充肾精,故可健肾。
二是肾“在液为唾”,唾为口津是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叩齿催生唾液,是谓“金津”,又称“玉液”,“津”通于“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故可健肾。
二是脾“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涎为口津是唾液中较轻清稀的部分,具有帮助食物消化的功能。叩齿催生唾液,咽之有助于胃“腐熟水分(饮食物)”和脾的“运化、升清”(把水谷化为精微物质并将之“灌溉四旁”、布散全身),减轻脾胃的负担,达到健脾胃的目的。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齿与骨同出一源,为肾精所养。叩齿能健肾,充盈肾精,利及骨骼,持恒进行,能致骨坚,故可健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而脑为髓海,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脑发育健全,就能充分发挥其“精明之府”的功能;反之,肾中精气亏虚,则髓海不足而失养。叩齿能健肾,使肾中精气得充,故可健脑。
《灵柩·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中精气充盈,髓海得养则耳聪;肾中精气虚衰,髓海失养则耳鸣甚或耳聋。又“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灵柩·大惑论》,精气充盈则目能辨五色。叩齿能充盈肾精,故可聪耳明目。
叩齿可活动面肌,加强面部血液循环,改善面肤的营养,进而美颜。发的生长赖于精血,精血充盈,则发长而光泽;精血虚衰,则发白而脱落。肾藏精,“其华在发”,叩齿可使肾精充盈而荣发。
端坐、头正、颈直、目视前方,合胸拔背,两手四指握大拇指,置于两侧大腿上,舌轻抵住上腭,轻轻闭上眼睛,内视返听,意守下丹田,全身放松,自然呼吸,能使情绪安定,排除杂念。
用舌头在口腔内的上腭、下腭,上齿牙龈的内、外缘及下齿龈的内外缘,共6个部位作左右搅动运转各9次或18次。产生的唾液时不要咽下去,接着漱津。
将漱津后满口的唾液分成三小口,然后逐口咽下,咽下时稍用力,使之汩汩有声,同时用意念诱导唾液沿任脉方向慢慢下落到丹田。
意守丹田3~5分钟,搓热手掌,用手掌轻轻按摩脸部,有前额经鼻两侧往下擦,直至下颌,经面颊、耳前绕太阳穴部回到前额,反复9次;食指指腹轻轻梳头,从前额到后枕,反复9次。双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双耳轮从上向下抹9次。
叩齿的力量也不求一律,可根据牙齿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已患牙病者叩齿力度不宜过大,防止牙齿进一步损伤。搅舌、鼓漱时舌尖要紧压牙根部,速度不宜太快,用力要适当均匀,缓慢而周到。
如口腔有溃疡或口舌糜烂,影响此法进行时,可暂停数日,待口腔炎症痊愈后再施此法。咽津前,如果口中唾液分泌过多影响其他动作进行,可将唾液部分咽下,不可吐掉。
健康养生是一种生活态度,使你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拥有健康,享受快乐!关注健康养生,百病不生,分享最健康的养生之道,最有用的养生小知识大全。都说叩齿好处多,如何正确叩齿成难题!
本文由网络采集而来,不保证其真实性,不代表养生小知识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yangshengchangshi.cn/a/zy/5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