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中医养生 >

药王孙思邈留下的两个艾灸秘方!

  药王孙思邈极是重视灸法的,他说,“凡人居家及远行,随身常有熟艾一升。”意思是说,要随身带些精制的艾绒,以备养生保健之需。民间盛传的“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养生理念,就是唐代药王孙思邈留下的,其本人也是灸法养生的实践者。

  据唐史记载,这位神医在中年之前并不是很健康,完全可以用体弱多病来形容。“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是孙思邈的真实经历,一代神医居然也曾因疾病缠绵而倾家荡产。

  到了唐太宗年间,孙思邈应召入宫时年逾50,太宗观其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竟皆如少年一般,感叹道:“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

  为何以多病之身反而能享百岁之寿?历史上已经做出了无数总结,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孙思邈非常重视日常养生之法,尤其注重艾灸的养生功效。

  唐史记载:孙思邈在中年之后,经多方研究证实了艾灸的养生祛病功效,开始经常使用艾灸为自己调理身体,最常作用的穴位就是“足三里”。

  也正是因为长年累月的使用艾灸进行养生,因此到了90多岁这位神医仍能“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年过百岁之后还可精神充沛的著述立说。

  孙思邈一生著书80余部,在后期的多部医学名著中极力推崇灸法,他的灸法养生理念也一直被历代医家视为金玉良言并流传至今。《千金要方》中就指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

  清乾隆年间,一位名为王芷庵的御医总结孙思邈的艾灸术及历代灸法良方,并结合祖传灸法,最终创出历史上最完善的艾灸养生法,乾隆皇帝因深感此法的养生祛病,延年益寿之功效,御笔赐名为“太和悬灸”。

  足三里到底在哪里呢?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也就是说:将膝关节弯曲成直角后,从外膝眼往下量4个横指的距离,再从胫骨前嵴向外侧量1个横指的距离,即可找到此穴。

  “病入膏肓”,人一旦病入膏肓便无药可救了。就是因为膏肓穴所在的位置,是人体核心所在,也是最终防线。最终防线垮了,那整个人就完了。

  这个穴位比较隐蔽,针不能扎进去,手也无法按到,想要活动膏肓,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艾灸和自我锻炼。

  历代医家多认为,膏肓穴有补益虚损、养肺调心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肺气虚弱所致的咳嗽、气喘、盗汗、肺痨等病症;心气不足、心火上扰所致的癫狂、健忘、遗精等病症;各种原因所致的羸瘦虚损。

  操作方法:用艾条悬灸此穴10-15分钟,或用艾灸仪在膏肓穴处施灸30-50分钟,每周3-5次,长期坚持会有很好的效果。

  两手自然下垂,中指贴住大腿两侧,以肩为轴,双肩一起往前转动10次,这就是在“开膏肓”;然后,仍以肩为轴,两肩往后转动10次,这就是在“合膏肓”。

  这个动作可以把膏肓活动开,充分放松肩背部,长期练习,能有效解决肩背痛的问题;而反复的前后拉伸又能使胸腔得到扩张,这也能有效防治心、肺疾病。

  “反拳捶脊”也是一个开膏肓的好方法。具体的做法是:把手放在背部,反拳沿着脊柱敲打。这样做可以把膏肓振开,又叫振髓法。久坐办公室的人可依此法经常敲打自己的背部,缓解肩背痛,疏通血脉。

  这个动作很简单,坐在椅子上,手放在椅子扶手上,把后背像扇子一样向前打开,停一会儿,再慢慢挺胸,收紧后背,往后挤压脊柱。如此反复几遍。

  健康养生是一种生活态度,使你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拥有健康,享受快乐!关注健康养生,百病不生,分享最健康的养生之道,最有用的养生小知识大全。药王孙思邈留下的两个艾灸秘方!

本文由网络采集而来,不保证其真实性,不代表养生小知识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yangshengchangshi.cn/a/zy/599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