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其他生物一样,都是自然界中“万物”之一,顺应自然规律是毋庸置疑的。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养生比治病更重要,了解中医养生应按照四季气候的变化——春温、夏热、秋凉、冬寒顺势而为。
一说起中医养生理论,人们往往觉得深奥难懂,其实很“亲民”。对于家中、办公室的温度,就应按照顺四时理论而为之。
民间有句俗话:“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生病。”这本来是指某些气候异常的年份患病的人会增多,但这句话中所说的情况现在已成为常态。
夏天将空调开足马力,室内寒气彻骨穿套装还略感寒凉,这种情况很容易患感冒、关节痛。那么冬天将暖气烧得热火朝天,室内温度高到穿短裤背心,这么温暖的环境总不会生病了吧?相反不但浪费能源而且违背自然规律,其危害并不比冷气小。
解释《黄帝内经》中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一说。严寒的冬季人体精气本应处于闭藏状态,如果外部温度太高,人体腠理反常张开,气血自然随之耗散。虽然此时看起来仍是健康的,但人体早已形成“表虚”之态,若是遇到稍低的温度环境,岂能不感冒!
建议冬天的室温不要过热,最高控制在20℃左右即可。同理夏天最好备把扇子,自己动手享受自然风。人的生命不能违背天地自然运行的基本规律,冬天当冷、夏天当热,这就是最基本的顺时养生之理,依此规律养生可减少疾病的发生。
喜欢将人比喻成一棵落叶树。冬天树叶落光,原来分散于枝叶上的营养开始收向根部,枝叶营养相对不足;春天营养又从根部走向枝叶;到了夏天,枝繁叶茂,而根部的营养相对冬季有所不足。人也是一样,春天气血由内向外走;夏天气血充盈,布于体表;冬季内里相对充盈,表面相对空虚。很好地解释了夏天为何多患胃肠道疾病而秋冬易感冒的原因,除了细菌滋生以外,夏天人体内部气血相对空虚,故易扰内;而秋冬体表之气不足固卫,故容易感冒。
由于人体具有这种顺时的特性,我们的生活起居都顺应这种特性,有针对性地调养进补,因此开了个“四季养生食谱”:
夏天宜补心。中老年人可适当服用“生脉饮”,其中的麦冬、五味子等药既可补气,又可清肺热,有助于滋养心气,防止胸闷、气短、汗多等夏天的应季病。
大自然在秋天赐予我们丰富的水果。梨即是其中一宝,秋梨膏是秋季进补佳品,有润肺止咳、收敛气血的作用。
数九是补养的最佳时节,女性重在补阴血,更年期前女性在数九时宜吃阿胶膏,已过更年期的女性可吃六味地黄丸;男性则可服金匮肾气丸补肾阳,以六味地黄丸补肾阴,但发热感冒时不可滋补。
早睡早起身体好,是多少年来我们奉行的格言,但中医认为凡事不能一概而论。起居也应根据四季的特性随时调整,简单地说就是跟着太阳走。
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但也容易春困,此时不宜长睡不起,而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以舒肝气。
夏天昼长夜短,主张“晚卧早起,无厌于日”,但也不宜太晚,以23点前睡觉为宜。需要注意的是,炎夏人的情绪容易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上火,怒则加剧耗散充盈于表面的气血,故控制情绪为重要的养生环节。
秋天“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此时气血由外而内逐渐收敛,为顺应气血收藏,睡眠时间也要逐步延长,情绪方面注意勿悲秋伤肺。
到了冬天,我们就应该懒一点,遵循“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之原则。有些老人早起惯了,大冬天五六点钟天还没亮,就早早起来顶着北风出门锻炼,简直是折腾自己。养生技巧。因冬季外界寒冷,过早起床锻炼使得毛孔过度张开,反而不利于精气的储藏。
健康养生是一种生活态度,使你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拥有健康,享受快乐!关注健康养生,百病不生,分享最健康的养生之道,最有用的养生小知识大全。养生当从“顺四时”起,老中医说四季就该这样过!
本文由网络采集而来,不保证其真实性,不代表养生小知识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yangshengchangshi.cn/a/zy/7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