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特点各式太极拳皆要求思想专一,心理安静,用意念引导动作。要 做到先在心,后在身,以意导静,形意合一。打拳时呼吸要自然平稳,并与动作相配合。
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安稳,姿势松展圆满,身体肌肉、关节不可紧张僵硬。动作如行云流水,悠缓流畅,连绵不断。
太极拳动作大多走弧形或螺旋形,转折圆润和顺,衔接自然。头、眼、手、脚、躯干要互相配合,整个身体要和谐地组成一个整体。
太极拳动作“迈步如猫行,运劲似抽丝”,柔而不软,刚而不硬,富于韧性、弹性。即使发力动作,也要做到刚中有柔,充满弹性。
促进血液循环,增大肺活量。练习太极拳时,随着机体的运动,加强了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减少了体内的淤血现象。练习时要求气沉丹田,由于呼吸的加深,从而促进了冠脉循环,加强了心肌的营养。
具有健美作用。太极拳的顶悬、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腹开胯、敛臀等身法要求,加上在练习时的腰部旋转,使练习者的全身肌肉得到充分锻炼,保持良好的体型。
提高人的平衡能力,防止骨质疏松。练习太极拳时,常常一条腿支撑了全身的重量,腿部受力增加,骨质的含钙量也会增加,骨骼就变得很坚固了。
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循环系统,扩大肺活量。心脏病是世界第一号杀手,目前西医对这种疾病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练习太极拳能预防心脏病。
规范的太极拳技术要求气沉丹田、圆裆活髋、内鼓外安、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各种基本技术动作要做到起点准确,运行路线清楚,止点到位,动作连贯,上下相随,手眼配合,从而使身法自如。
太极拳极为关键的是体悟,贪快贪多对体悟是不利的,过度的运动量会导致体力不支,动作变形,影响“内听”身体内部感觉,甚至可能形成错误的体悟感觉。
松是太极拳之门,是太极拳练者入门的第一关,松是使关、节、椎松开,使肌、腱、肤扩张,让气血直达梢端。绝不是松散、松乱、松懈。
太极拳是用意不用力,是柔中藏刚,松是太极之门,僵硬是太极之绊,用气滞气,用力伤气,是太极拳之大忌。
太极有很多基本功要学习,而且我们都知道,太极是非常慢的,讲究的是动中求静,所以这个拳法要循序渐进,从入门到领悟要领,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的,当然这个也是因人而异的。但是一些比较急功近利的人,他们总是想借助一些技巧快速的练成,快速的见效,其实这与太极的本质是相背的。我们都知道,这种功法更加注重的是意,这种境界需要练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掌握,所以这种养生方法,不适合急功近利的人来养生。
在练拳之前,就要平心静气,这是练拳的要领之一。如果一直心烦气躁,心里想着其他的事情,不能静心,这样的人练拳,连状态都无法进入,在这样的心境之下,练拳达到的效果,只能是舒展下筋骨而已,并不能起到养生的作用。所以心不安的人,是不适合通过练拳来养生的,可以先选择一些其他的方式,比如说冥想,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再通过练太极拳养生。
我们在练拳的过程中,很多姿势、动作会让关节处承受压力,如果一些人本来膝关节处就有问题,那么在打太极之后,可能会诱发出更严重的问题。所以有膝关节问题的人,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调养身体,不要选择像爬楼梯、打太极等这类过分活动到关节的运动。
本文由网络采集而来,不保证其真实性,不代表养生小知识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yangshengchangshi.cn/a/yd/1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