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饮食宜滋阴润燥,四招教你防秋燥在每年8月23日左右,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有散、藏之意。处暑是温度下降的转折点,是天气变凉的象征。
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泻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调整。专家提醒说,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起居宜“早睡早起”,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乏”。一般而言,秋季睡眠以晚上9至10点入睡,早晨5至6点起床为宜,中午时分应注意午休,有利于保养精气。
不要过早地增加衣服,尤其是小孩。不少家长爱子心切,看到季节变化,生怕孩子生病,于是急忙给孩子增加衣物,但这种做法不科学。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抵抗力,如果在抵抗力还没发挥之前,就通过人为的方法制止,反而对身体不好。也就是说,在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后吹风,也很容易伤风感冒。因此,家长不必急急忙忙为孩子添加衣物,这时可接受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
此时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饮食搭配!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另外,随着气候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当然,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润燥、消热通便的功效,能补充人体的津液。应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加重秋燥的症状。
俗语说“春鳊秋鲤”,秋天本身就是吃鱼的好季节,鲤鱼在此时最为肥美。鲤鱼品种甚多,在东亚地区很早就做观赏和食用,《诗经》中就有“岂食其鱼,必河之鲤”的字句,便是说最好的鲤鱼必定来自黄河。常见的吃法譬如糖醋鲤鱼已不鲜见,但也有不少特色烹饪方法,譬如糟鲤鱼、醉鲤鱼等,广东一带更有名菜“姜葱屈鲤”,特色在于保留鱼鳞不去,煎炸后反而更显香脆。如今西方人亦颇嗜之,多在鱼腹中塞入馅料或淋以鱼胶烹饪。鲤鱼本身略带泥腥气,故而在烹饪之前可用盐水浸泡或用盐粒轻擦。此外鱼腹两侧各有一条白筋是为“鱼腥线”,味腥而略带小毒,烹调前也要将之抽去。
尺泽穴有清宣肺气,润肺降火之功。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桡侧凹陷处,找穴时,仰掌并微曲肘,摸到肘横纹粗大的肌腱,腱的外侧(大拇指所在的一侧)即是此穴,每天按摩此穴3~5分钟,可以防治秋燥。
膀胱经在背部以及大腿后侧,可用掌根从颈椎一直揉到尾骨,太费力的话可用肘或刮痧板来按揉。也可以做一些瑜伽动作,如将两腿绷直,俯身两手摸地,或身体向后弯腰等,刺激腰椎和大腿后侧的膀胱经,帮助身体排毒。
可按扣肺俞穴。临睡前端坐,两膝分开,双手放于大腿,头正目闭,放松。两手握空心拳,轻叩肺俞穴数十下(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左右交替。可以舒畅胸中之气,有助于体内痰浊排出。
夏季肚脐很容易受寒,引起腹泻、痛经等症状。可先将双手掌心搓热,然后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分别揉按肚脐100次。如果寒气积聚日久,可取粗盐0.5~1公斤,将盐炒热后装入毛巾缝制的口袋中,放在肚脐上热敷。
健康养生是一种生活态度,使你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拥有健康,享受快乐!关注健康养生,百病不生,分享最健康的养生之道,最有用的养生小知识大全。
本文由网络采集而来,不保证其真实性,不代表养生小知识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yangshengchangshi.cn/a/sj/11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