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小心“情绪中暑”,这种中暑该怎么办?情绪中暑的常见症状,有关专家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将高温情况下导致情绪中暑的常见临床表现归纳为以下7个方面,大家不妨自我对照一下:
2、时常感到心时常感到内心燥热、头脑糊涂、思维紊乱,不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还丢三落四、好健忘。
3、突然的情绪低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觉得日子过得没劲。这种情况早晨稍好,下午变坏,晚上更甚。
5、行为古怪经常固执地重复一些生活动作,如反复洗澡、洗脸、洗手,甚至擦鼻子,也要求别人照他一样做。否则就大发脾气。使性子不吃饭、不睡觉。
要是具备了上述中的3到4种情况说明你正在处于情绪中暑阶段,最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以利尽快解脱出来,避免因此带来不良后果。若是出现连续几天的较大情绪波动,自己又无法调节与控制就要尽早求助于心理医生,以便及时解决心理问题舒缓心理压力。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夏季情绪中暑的发生与气温高、出汗多、睡眠缺乏及工作压力大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低温环境有利于形成较佳的精神状态而。而气温回升或变化幅度较大时,人的精神情绪容易产生波动。
夏季由于气候燥热加剧了人们对噪音、垃圾、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的敏感度。大脑皮层机能下,降适应能力减退,识别分析判断力受挫,加上不少人不注意夏日的保养,睡眠时间和饮食量均有所减少,同时出汗增多,钠盐丢失导致体内电解质代谢发生紊乱。进而妨碍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神经的正常活动。于是产生困倦感、烦和急躁等情绪与行为方面的异常。外界气温越高,对神经、心理的影响就越明显。尤其在环境气温超过35度、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情绪中暑就会随着气温的上升而急剧增多。
情绪中暑轻者因情绪冲动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等问题,使家庭矛盾增多、朋友间争吵增加陌生人之间纠纷也易发生,同时使工作效率降低容易出现各种差错。重者因“大动肝火”,而使原有的生理疾病加重(如心脑血管疾病)诱发一些意外事件的发生。特别对老年人来讲,发火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增高,甚至会因此发生猝死。
夏季发生情绪中暑,最罪魁祸首是高温。因此,盛夏盛夏时节,特别需要人们,尤其是中老年人对自己的心理进行必要的综合“防暑降温”。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要顺应夏季昼长夜短的特点,按时就寝,坚持午休,要适当减轻工作速度,当环境气温超过33度时最好不要多到户外活动,以免体能消耗过多。
夏季体能消耗大,应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日常膳食做到三多三少。多吃粗粮食品、多食清火的蔬菜和水果(如苦瓜、黄瓜、丝瓜、绿豆芽等)。多喝消暑降温的饮料如三豆汤等或白开水。少吃油腻辛辣食品,少喝烈性白酒、少吸烟。
出汗多时在及时补充水分的同时,还要适量地补充盐分,以维持电解质的动态平衡。改善环境 要尽量保持居住和办公室环境的整洁清爽。早晚室外气温相对低时请打开门窗通风,中午室外气温高,宜将门窗紧闭,拉上窗帘启动风扇、空调降温,但要注意空调温度不宜打得太低也不宜成天开着。
养生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心理应激能力,做到遇事不骄不躁。不争不怒,保持良好心态。以达到“心静自然凉”的效果。
健康养生是一种生活态度,使你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拥有健康,享受快乐!关注健康养生,百病不生,分享最健康的养生之道,食疗养生,最有用的养生小知识大全。
本文由网络采集而来,不保证其真实性,不代表养生小知识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yangshengchangshi.cn/a/sj/13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