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随着雨水的减少以及天气的转凉,人们的口腔和鼻腔会不时感觉非常干燥,在中医看来,每年一次的“秋燥”时节又到了。此时,若稍有不慎,就很容易患上伤风感冒,以及肠胃不适。
为了帮助大家增强抵抗力,健康、安稳地度过这个秋季,小编特别准备了“六大饮食起居调养原则”,一起来看看吧!
脾胃功能减弱是夏秋交替之际的典型现象,天气一冷,拉肚子、胃疼、食欲不振等问题就找上门来。秋天的早晨喝一大碗粳米粥,既可预防秋凉,又能和胃补脾。
若在粥中加入梨胡萝卜、南瓜、百合等润肺的药食,还能起到益肺润燥的效果。多喝热粥还有助于人体发汗、散热、祛风寒,尽快让感冒痊愈。
想要对付它,首先不要忙着大鱼大肉地“贴秋膘”,虽然营养丰盛的肉类可以满足人们的口舌之欲,但却会对肠胃造成很大负担,导致营养不均。
相反,秋天多吃点酸味的食物,可以增加肝脏功能,抵御过盛肺气的侵入,例如:苹果、柑橘、山楂等,都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效果。
此外,多吃莲藕,有益于养阴清热、润燥止渴;多吃山药,可以健脾益胃、润肺止咳;梨中含有85%的水分,有“天然矿泉水”之称,每天坚持吃两个,能够缓解秋燥,生津润肺。
春困秋乏,秋天很容易感到困倦,但不少人还是延续夏天的“夜猫子”习惯,熬到很晚才睡觉。中医上常讲“秋养肺”,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早睡早起。
早睡,能够养阴,顺应精之收藏;早起,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得以养肺,符合中医“养收之道”。因此,改变作息习惯,早睡早起,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
俗话说“春捂秋冻”,科学的“秋冻”能够提高身体的抗寒能力,预防呼吸道疾病。但是,大家也千万不要因此宁愿挨冻也不添加衣物,“秋冻”应以自己感觉不寒冷为准。
“秋冻”时,即使穿的少也有三个关键部位一定要保护好:肚脐、后背和双脚。肚脐内通五脏六腑,受凉容易引起肠胃疾病;背部是人体健康的屏障,受寒易引起心肺受寒;双脚如果着凉,会大大降低人体的抗病能力。
秋天干燥的天气不仅会伤肺,还会导致大肠蠕动变慢,形成季节性便秘,此时,按摩“中脘穴”可以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
按摩方法:身体仰卧,将两掌心搓热,两手叠放在该穴位上,按顺时针方向按摩30圈左右;或者用拇指或中指指肚有节律地按压,以促进代谢。
有观点认为,秋风是一年四季中,最有“营养”的风。秋高气爽,有利于污染物扩散,所以秋风最清新。
清晨和周末,可以到山林、公园做几次深呼吸,能够达到保健的功效。如果从此时开始坚持晨练至冬季,更能让全身器官在“空气浴”中接受耐寒锻炼,为冬季保健打下良好的基础。
健康养生是一种生活态度,使你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拥有健康,享受快乐!关注健康养生,百病不生,分享最健康的养生之道,最有用的养生小知识大全。做好6件事,一整个秋天不生病
本文由网络采集而来,不保证其真实性,不代表养生小知识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yangshengchangshi.cn/a/sj/13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