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粉是用三角帆蚌等贝类动物所产珍珠,磨制而成的粉状物,呈白色或为白色,有珍珠特殊腥味。珍珠粉有解毒生肌、清肝明目、安神定惊的功效与作用。
珍珠粉是用三角帆蚌、褶纹冠蚌、马氏珠母贝等贝类动物所产珍珠,磨制而成的粉状物,呈白色或为白色,有珍珠特殊腥味。古代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珍珠清凉解毒,安神定惊,除翳生肌”,在传统中医处方里珍珠一直被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口服珍珠粉,可以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糖尿病,失眠头痛,肠胃炎等。
外敷珍珠粉,可以治疗刀伤,烫伤,烧伤等伤口出血,溃烂以及口腔溃疡,咽喉炎等。口服和外用珍珠粉,还可以使肌肤滋润美白,去皱抗衰,消除色斑,具有显著的养颜美容之功效。
安神定惊;清肝明目;解毒生肌。主治惊悸怔仲;心烦失眠;惊风癫痫;目赤翳障;口舌生疮;咽喉溃腐;疮疡久不收口。
珍珠药用在中国已有2000余年历史。三国时的医书《名医别录》、梁代的《本草经集》、唐代的《海药本草》、宋代的《开宝本草》、明代的《本草纲目》、清代的《雷公药性赋》等19种医药古籍,都对珍珠的疗效有明确的记载。
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中说,珍珠“有治目肤翳,止泄”等作用。唐代的《海药本草》认为,珍珠可以明目、除晕、止泄。在元朝,商人们常在水中加蜜糖和珍珠粉饮用,认为它既可以滋补,又可以防暑。元好问在《续夷坚志》中记载:“洮水冬日结小冰……圆洁如珠……盛夏以蜜水调之,加珍珠粉。珍珠粉营养价值,功效与作用,使用方法”
明代李时珍更加重视珍珠的药理作用,认为珍珠的药效在美肤,因而在《本草纲目》中特别写道:“珍珠味咸甘寒无毒,镇心点目;珍珠涂面,令人润泽好颜色。涂手足,去皮肤逆胪;坠痰,除面斑,止泻;除小儿惊热,安魂魄;止遗精白浊,解痘疗毒。……令光泽洁白”等。同时,它还记载了珍珠药用的多种方法。
明代陈继儒转引《独异志》说,唐武宗李炎在位时,宰相李德裕以珠宝粉、雄黄、朱砂煎汁为羹,每食一杯约耗钱三万,过三煎则弃其渣。当时流行炼丹术,人们认为,珍珠粉、雄黄等物,经过提炼后服用可长生不老,鹤发童颜。养生秘诀!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中药大辞典》均指明:珍珠具有安神定惊、明目去翳、解毒生肌等功效,现代研究还表明珍珠粉在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祛斑美白、补充钙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珍珠粉含有亮氨酸、蛋氨酸、丙氨酸等18种氨基酸,氨基酸是淋巴组织器官生长、发育成熟所必需,且对细胞内蛋白质合成速率及合成蛋白质类型有明显影响。长期坚持内服珍珠粉能能有效提高人体免疫系统中的T、B淋巴细胞的活性,从而增强免疫抗病能力。
近代营养学家研究证明,现代人类每日需要的钙量与实际摄入的钙量严重失调。珍珠粉作为新型的补钙剂,正日愈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重视,被誉成为“珍珠钙”。
其次,钙的消化吸收率高,目前市场上的补钙剂分为有机钙和无机钙两种,其吸收率在25-32%之间,葡萄糖酸钙为27%,柠檬酸钙为30%,普通珍珠粉的吸收率为29%,纳米级的珍珠粉吸收率要更高。
珍珠粉本身含有的锰、铜、锌等三种微量元素是组成SOD的成分,用珍珠粉涂面,可促进人体肌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抑制黑色素的合成,保持皮肤白皙。此外,由于SOD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故用珍珠粉涂面可防止皮肤衰老、起皱。
据《本草纲目》记载珍珠,镇心安魂魄,珍珠粉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能对大脑中枢起到“安抚与镇定”作用,人体吸收后就能使过度兴奋而导致疲劳的细胞得到滋养,使之安静下来,对于小儿的受惊癫痫同样适用。
口腔溃疡是一种以周期性反复发作为特点的口腔粘膜局限性溃疡损害, 可发生于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以唇、颊、舌部多见,严重者可以波及咽部粘膜。珍珠粉具有清热解毒,收敛伤口之效,特别的纳米珍珠粉的平均粒径细达40~100纳米,相当于毛孔的 1/60,能够以最大的表面积与溃疡面接触,发挥其功效。同时珍珠粉有清胃火降心火之效,配合内服能够标本兼治。
珍珠粉有清热解毒之效,能够清肝火。肝主目,肝火旺则目生翳,视力模糊。同时经过研究发现,珍珠粉中的硒可以强化视觉神经的传导,改善视力状况;微量元素中的锌可促进视神经的轴浆运输,改善视网膜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代谢与功能。
中医理论中高血压属于肝阳上亢所致,近代医学研究结果证明,我国中药瑰宝——珍珠粉有镇惊安神、养阴熄风、镇肝潜阳的功效,从而达到降压的功效,现代临床使用降压药“珍菊降压丸”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除以上所述的几大功效外,内服珍珠粉还有治疗咽炎、治疗便秘和排内毒、治疗心律失常、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治疗妇科病等功效,这些功效在现代医学里都已经得到了证实。
先将珍珠粉与适量蜂蜜搅拌成细细的糖浆状,再加入温开水调匀后饮用,此方法适用于不适应海水珍珠粉腥味的服用者。此外,睡眠不好的可调入适量牛奶,可促进睡眠。
清洁脸部,用热毛巾敷脸五分钟。用半只鸡蛋清和适量珍珠粉均匀涂于脸部。保15-20分钟后清水洗去。
本文由网络采集而来,不保证其真实性,不代表养生小知识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yangshengchangshi.cn/a/sl/14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