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雨水就是开始下雨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雨水有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古云:春日食春芽,养生好处多。孔子說“不時,不食”。
《黃帝內經》也說要“食歲谷”,春天里许多植物鲜绿嫩芽,其实就是一种天然美味,如香椿头、豆芽、嫩豆苗、莴苣蕊等,都是极好的時令芽菜。
再加上芽苗类为植物的幼苗,蕴藏了提供生长的丰富养分,对人体更是益处多多,可说是「蔬菜之王」!唯芽苗类属于较寒凉的食材,故可搭配姜丝、坚果碎一起品尝。
用绿豆、黄豆、黑豆等发的芽都叫豆芽,营养价值很高。豆芽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由此它对于治疗坏血病有相当明显的功用。除此,它还有清除血管壁中胆固醇和脂肪的堆积、防止心血管病变的作用。
豆芽的热量很低,而水分和纤维素的含量很高,常吃豆芽,可以达到减肥的目的。其中黑豆芽含有丰富的钙、磷、铁、钾等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比绿豆芽还有营养。
这是随处可见的野菜品种。吃荠菜可以补虚健脾,还能够凉血止血、清热利水。春天摘些荠菜的嫩茎叶或越冬芽,焯水后凉拌、蘸酱、做汤、做馅、炒食都行,熬成荠菜粥也不错。
专门培植的花生芽不但能吃,而且营养还特丰富。有研究发现,花生芽的白藜芦醇含量比花生本身还要高上100倍,比葡萄酒中的白藜芦醇含量高出几十甚至上百倍,保健价值极高。花生芽还可以使花生中的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易于人体吸收;而花生中的油脂被转化为热量,脂肪含量大大降低;与此同时,它还可以提高各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利用率。
新鲜的薄荷叶味道清凉,能医用,也能日常食用。在食用上,既可以作为香料,还可配酒、冲茶等。其本身也可以用开水冲泡,待香味溢出后即可饮用。冲泡时需要以带盖的器皿冲泡,避免薄荷油挥发,晾凉后喝,不禁让人满腹清凉、心旷神怡。
豌豆尖以豌豆枝蔓的尖端而得名,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钙和磷等营养成分,还含有大量的抗酸性物质,具有很好的防老化功能,能起到有效的排毒作用。豌豆尖味甘、性寒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尤其适用于热性体质的人食用。豌豆尖最好还是用大火快炒,以保持它的脆嫩,同时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
区别于香椿树上长出的嫩芽,香椿苗是用香椿树种子发出的苗芽,与“黄豆芽是黄豆种子所发的苗芽”同理。与香椿芽相比,香椿苗具有更好的口感,而且香椿独有的香味也更浓。不仅风味独特,清香袭人,而且营养价值较高,富含钾、钙、镁元素,维生素C含量在蔬菜中也是名列前茅。
全株可入药,幼嫩的地上部茎叶可作为一种营养保健型蔬菜食用。可炒食、凉拌或做汤,香味浓郁,营养丰富。原产亚洲南部及东部。我国各地极为常见,以长江流域分布较广。我国各地很早就有春季采食马兰的习惯。
“雨水”到来,一为气温回升,降水渐增,二为雪渐少,雨渐多。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多升到10℃以上,桃李含苞,樱桃花开。北方正直数九天“七九河开,八九燕来”的阶段,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到0℃以上,但冷空气依然活跃,昼夜温差较大。
按照五行相生的原理,春季属木,肝属木。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好好调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春季也是肝病易发和复发的时节,所以,一定要注意对肝脏的养护。
雨水时节,气候转暖,但天干物燥,会出现嘴唇干裂、口舌干燥等现象,此时应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和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
唐代孙思邈说“春时宜食粥”。粥以米为主,以水为辅,水米交融,香甜可口,补脾养胃,去湿利水。薏米红枣粥能够健脾胃、消水肿、补血养身。茯苓粥能够利水渗温、安神养心。山药红枣粥能够益气补血,保肝健脾,对高血压、高血脂有很好的食疗作用。
初春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际,雨水时节应多食甘,以养脾脏。《黄帝内经》中说“湿气通于脾”,所以,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脾胃的养护,健脾祛湿。最简单的健脾祛湿的办法便是食疗,比如芡实莲子苡仁汤。
选择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食物。少食酸味,比如西红柿、柠檬等。少食油腻生冷之物,以免阳气外泄,湿寒伤及脏腑,引起胃寒、腹泻之类的失衡症状。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春天充满了生发之气,昼夜的时长发生了变化,白天长而黑夜短,可以将白天工作的时间适度延长,而将夜里睡觉的时间适度缩短。
南瓜百合粥、紫薯大米粥。玉米能够降压、降糖、增进肠胃蠕动,绝对是治愈“节日病”的绝佳食材。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尤其适合春天心肺功能较弱的老人食用。紫薯富含的花青素则是天然强效的自由基清除剂。
雨水节气,雨声淅沥,自然就多了些寒湿之气。饮食上正是调养脾胃,祛风除湿的好时机。推荐薏米姜茶。这杯薏米姜茶,闻之有米香,味道清甜却不腻。
薏米、麦子提前泡2个小时,然后所有材料一起入锅,煮40分钟左右。记得多加点水,以免煮成粥。(小贴士:薏米、麦子须等量,蜜枣多放甜味才突出,生姜也不能吝啬,需要放多些才有浓郁的治愈感。)
俗话说:“春天孩子脸,一天变三变。”初春到来,气温会忽高忽低,加上雨水节气以后,降雨增加,寒中有湿。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捂”着点儿,人们很难适应这种冷暖的变化,甚至可能会患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初春穿衣应以保暖为重,一件件地减。下肢更容易遭受风寒,所以宜“上薄下厚”,即先减上衣,后减下装,鞋子也要穿得暖和一点。除穿衣保暖外,不宜过早摘掉帽子、围巾,以免出现头痛、感冒。习惯“要风度不要温度”的女性尤其要注意,过早地换穿裙装,养生秘诀。还不穿裤袜,关节炎和妇科病都容易缠上身。
“太上养神,其次养形。”春养肝,要戒怒。春季肝阳亢盛,如果情绪过于急躁,或者起伏过大,容易伤到脾脏。心情过于抑郁,会导致肝气郁滞,免疫力下降。所以,凡事多正面思考,正所谓“笑一笑又不会少斤肉”。
春季阳气生发,万物生机勃勃,人们应根据自身体质状况,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不宜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否则会消耗津液,损伤阳气,易受风寒。
建议选择强度适宜、节奏缓和的有氧运动——健走,每天健走至少一小时,走够一万步。健走,打太极,外出踏青,赏花放歌,登高望远,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更有助于疏肝解郁、保持畅快的心情。
总之,春就在似有若无的春雨中,在藏着青色的春风里,真正地降临了。由此,万物萌发,人也伴着窗外的细雨声,走出寒冷,走向暖日。
此时,除了习得些许春日的养生之道,若不也来一场“春风细雨走马去”的浪漫,恐怕真是会辜负了这久违的好雨时节!
健康养生是一种生活态度,使你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拥有健康,享受快乐!关注健康养生,百病不生,分享最健康的养生之道,最有用的养生小知识大全。雨水节气:吃素去湿寒,宜食春芽,养脾护肝
本文由网络采集而来,不保证其真实性,不代表养生小知识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yangshengchangshi.cn/a/sl/6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