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越吃越稳,推荐10款美食+主食科学吃法!近日,不少朋友问到糖尿病的患者具体吃什么条例。一句话两句话也说不清楚,今天为大家分享几款能帮助调理血糖又美味的饮食,供大家品尝!
取玉米须30克,瘦猪肉100克,加水共煮汤。待熟后去玉米须,饮汤食肉。本方适用于一般糖尿病患者,但偏于肾阳不足者不宜。玉米须中含有丰富的皂苷类物质,这种物质可刺激胰腺释放胰岛素,从而起到辅助降糖作用,主要有以下作用:
取洋葱250克,用家常烹炒法制成菜肴,随饭食用。或取洋葱50~100克,水煮1~2分钟后服食。洋葱有温中、下气、消积等功效,能提高血中胰岛素水平以降低血糖。还能抑制高脂肪饮食引起的血胆固醇升高,适用于糖尿病伴有动脉硬化患者食用。
怀山药60克,薏苡仁30克,共熬粥食。山药性味甘平,不寒不燥,有补益脾胃和养肺滋肾之功。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本草纲目》和《本草拾遗》均载其能治消渴。本方食后有饱腹感,可减少饭量,对各型糖尿病患者均较为适宜,尤以脾胃虚弱、口渴善饥者为佳。
取枸杞子15克,兔肉250克,加水适量,文火炖熟后加盐调味,饮汤食兔肉。枸杞子为滋补肝肾之良药,据药理研究,其有降血糖作用。兔肉有补中益气、止渴健脾、滋阴强壮之功用。《本草纲目》及《增补本草备要》均言能“治消渴”。该方适用于糖尿病之偏于肝肾不足者。肠燥胃热者不宜。糖尿病吃枸杞有的好处有几处几点:
枸杞多糖能明显增强受损胰岛细胞内超氧化物SOD的活性,提高胰岛细胞的抗氧化能力,降低丙二醛生成量,对胰岛细胞产生保护作用。
糖尿病患者通常都有口渴的症状,《《汤液本草》中记载枸杞“生渴而引饮,肾病消中”。糖尿病人长期小剂量吃枸杞,可改善糖尿病口渴的症状。
肾虚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人常吃枸杞具有滋补肝肾的作用。可每日用枸杞泡水代茶饮,对改善肾虚、四肢无力、阳痿等症状有较好效果。
糖尿病人每天吃10克枸杞较合适。糖尿病人吃枸杞虽有不少好处,但因含糖量高,所以不宜多吃。用枸杞泡水喝,或者蒸熟后嚼服都有较好的保健效果。
患有高血压或正在感冒发烧、腹泻及身体有炎症的人不宜吃枸杞。此外,性情急躁的人或平日大量摄取肉类导致面泛红光的人也不宜吃枸杞。
取苦瓜250克,蚌肉100克。将活蚌放清水中养两天,洗净后取蚌肉,与苦瓜共煮汤,熟后酌加油、盐调味,即可服食。
据近代文献记载,苦瓜、蚌肉均有降血糖作用。苦瓜粗提取物含类似胰岛素物质,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中医认为,苦瓜性味甘苦寒凉,能清热、除烦、止渴;蚌肉甘咸而寒,能清热滋阴、止渴利尿。两者合用,清热滋阴,适用于糖尿病之偏于胃阴虚有热者。
1、富含饱和脂肪酸的猪油、牛油、洋油、奶油、黄油等少用,最好不用。可用植物油代替部分动物油,花生、核桃、芝麻、瓜子中含脂肪也相当多,尽量不吃或少吃或减少油类摄入。2、蛋黄和动物内脏如肝、脑、腰等含胆固醇相当高,应尽量少用或不用。3、水果中含葡萄糖、果糖,能使血糖升高,所以吃水果要在血、尿糖控制相对稳定时,空腹血糖
4、酒类,主要含酒精,产热高,而其他营养素含量很少,故不饮为宜。除上面提到的,糖尿病人禁吃的食物还有:白糖、红塘、葡萄糖及糖制甜食,如糖果、糕点、果酱、蜜饯、冰激凌、甜饮料等。另外,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土豆、山药、芋艿、藕、蒜苗、胡萝卜等少用或食用后减少相应的主食量。
主食,是一天中食物的主要来源,主要含碳水化合物,包括谷类和薯类,简称谷薯类,如大米、小米、玉米、面粉、红薯、山药等。糖尿病患者必需控制主食的摄入量,虽然有了食品交换份,可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操作起来还存在困难。
如身高170厘米,他一日所需主食量约为(170-110)×5=300克。这只是一种粗略计算法。
杂粮主食和精白米面制作的主食,一个交换份的量都是25克,含有90千卡热量,杂粮主食和精白米面主食之间是等量交换。杂粮主食只是膳食纤维含量较多,可吸收碳水化合物比例较精白米面少,并不代表不会引起血糖升高,所以吃杂粮主食也要控制量,不要因为是粗粮就多吃。
面粉50克,做成馒头后,重量为75克。如果在外购买,店家所说的1两重,通常是指生重,糖尿病患者购买时可以问一下。如果买回馒头回家称重的话,75克馒头相当于50克生面粉,懂得这个数字关系,有利于掌握馒头与面粉之间的交换方法。面粉制作的其他主食,如大饼,烧饼,同样按照上述方法交换。
50克大米或小米,做成米饭后是130克,如果做成粥,就很难评估了,这就是为什么食物交换份都是以生重计算的原因。
主食之间交换的简单方法就是:50克生重的米面相当于75克熟重的米面,即1两换1两半。糖尿病患者最好知道自己家1两米饭的量,然后在外就餐时,可以目测主食的量,这样上下偏差就不会很大,有利于控制主食量。薯类食物与谷类食物的交换,简单的原则就是100克薯类换25克粮食。
健康养生是一种生活态度,使你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拥有健康,享受快乐!关注健康养生,百病不生,分享最健康的养生之道,最有用的养生小知识大全。
本文由网络采集而来,不保证其真实性,不代表养生小知识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yangshengchangshi.cn/a/sl/9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