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四季养生 >

雨水节气到,艾灸养肝护脾很重要!

  雨水时节,时常倒春寒,所以要适当春捂,不要过早脱棉衣,并根据气候变化添减衣物。这是古人根据春季气候变化特点而提出的养生原则,以防风寒侵袭,引发疾病。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醒,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就是说,春令时节,下身应多穿一些。中医养生谚语“寒从脚起,湿从下入”讲的也是关于下体腿脚的保暖。

  用双手从大腿根部按摩至足踝,再从足踝按摩回大腿根部,重复10~15次,也可起到腿部保暖的作用。

  缓解春困仅靠睡是不行的,会出现越睡越困的现象。锻炼可以大大加快脑处理信息的反应速度,有效防止春困。

  春天最好多在阳光充足、绿化好的地方活动,多做些深呼吸并适度运动,给大脑提供新鲜充足的氧气,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消除困倦。

  按摩以下几个养生穴位,也可以提神醒脑,摆脱春困。可以艾灸或者用拇指按揉:内关、神门、三阴交。这三个穴位互相配合,每天艾灸15分钟,就可起到安神定志、调整睡眠的作用。

  雨水节气期间,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气温会忽高忽低,易导致感冒,防流感要做好这2件事。

  根据“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还要注意养阳、养脾胃。在雨水至惊蛰期间可于每日上午10时前后及晚上睡前做下列运动,以提高肾、肝、脾脏腑经络功能。

  每日上午10时前后,用舌体搅拌口腔,产生唾液后慢慢咽下,每日36次。中医认为,唾液在体内化生为精气,为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具有强肾益脑作用。

  具体做法:放松全身,将臀部及大腿用力夹紧,配合收气,养生小知识,舌舔上腭,向上收提肛门,稍闭气,然后慢呼,全身放松。

  可以促进肛周血液循环,防治痔疮、慢性肠炎,并对冠心病、高血压、下肢静脉曲张等慢性疾病有显著防治效果。

  用手来回擦搓介于胸和骨盆之间。最佳时间为每日上午10时前后以及晚上睡前。每次先用右手大约在胃部按顺时针方向揉120次,这么好的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学艾灸,然后下移至肚脐周围揉120次,再用全手掌揉全腹120次,最后逆向重复一遍。

  中医认为:腹为人体“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通过揉腹,可以收到调理脾胃,通和气血,培补神元等功效。

  春天助阳气勃发,可以艾灸阳池穴。阳池穴是三焦经的原穴,是这条经络的原气发出之点,灸阳池穴可以补下焦之气,培本肾元的作用很明显。只需灸一周即可。

  孙思邈说“春时宜食粥”,能补脾养胃、去浊生清。加入药材后,更能治疗慢性病,对身体有滋补作用。民间有“春天喝粥,胜似补药”的说法。想要补脾胃,有一味健脾祛湿的极品粥。

  方法:在锅里加足够的水,烧开后熄火,让薏米和红豆焖半个小时;然后再开火,烧开后,在焖半个小时。

  很多人认为喝牛奶会加重“上火”,引起烦躁。其实,牛奶不仅不会“上火”,还能解热毒、去肝火。中医认为,牛奶性微寒,可以通过滋阴、解热毒来发挥“去火”功效。

  大豆在滋阴、“去火”的同时,还能补充被大量消耗的蛋白质。大豆的主要营养成份有蛋白质、异黄酮、低聚糖、皂苷、磷脂、核酸等。

  《本草纲目》记载,蜂蜜有“清热、解毒、润燥”等功效,是“健康长寿的妙药”。传统中医认为,蜂蜜味甘,入脾胃二经,能补中益气、润肠通便。早上起床喝一大杯温蜂蜜水,对化解“春燥”很有好处。

  “春燥”和空气干燥、湿度低有很大关系。而芹菜可以清热解毒,对肝火旺盛、皮肤粗糙的人来说很有益处;而且它含有大量粗纤维,可刺激肠胃蠕动。梨子是众所周知的降火水果,其他如苦瓜、香蕉等,也是春天化燥的好蔬果。

  健康养生是一种生活态度,使你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拥有健康,享受快乐!关注健康养生,百病不生,分享最健康的养生之道,最有用的养生小知识大全。雨水节气到,艾灸养肝护脾很重要!

本文由网络采集而来,不保证其真实性,不代表养生小知识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yangshengchangshi.cn/a/sj/1023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